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新形势下,工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更为复杂。提振工业经济,要有新思维、新战略。
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工业经济而言,意味着以工具理性主导的增长目标优先取向,要更多转向对社会直接福利目标的关切。尽管增长、利润、GDP等工具理性目标仍然重要,甚至仍是观察工业经济形势的显示性指标,但是追求工具理性指标不能损害社会直接福利目标的实现。工业不仅是实现增长的工具,而且必须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例,“金山银山”代表工具理性目标,“绿水青山”代表直接福利目标。提振工业经济,必须在工具理性目标与直接福利目标间进行权衡。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工业经济的增长取向会承受一定资源环境压力,不仅表现为治污达标和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而且表现为产业布局和各类制度安排、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决策流程可能更长。工业经济更具环境友好、社会友好的取向,相应地对技术创新和规则调适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有“进取的风险”。一方面,技术迭代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改进既有不可不为的必要性,又有投入回报的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能增加。在规则博弈中,既有争取获得各种补贴的可能性,又可能受到处罚。企业如果感觉“婆婆”多,“依赖性”高,那么创新意愿可能削弱。
这些情况在财务层面表现为,经营性和投资性资金流转均有不畅之忧。最直观的现象是,企业账期普遍延长,资金拖欠屡现,经济运行的流动性滞缓。这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秩序的“承诺效率”下降,使市场运行的畅通性受阻。进而直接表现为,一些宏观经济(扩张性)调节手段未能获得预期效果,例如,货币投放的流动性受阻,减弱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拉动力。再如,当工业经济增长恢复时,利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0.6%。究其原因,不仅有技术效率问题,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运行效率问题。以上观察提示我们,提振工业经济的增长活力和创新性张力,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对策。
对于规模巨大的工业经济,稳中求进是最具可行性的提振策略。“稳”的关键是市场形势之稳。要以适应性对策,实现工业经济领域各主要产品市场的趋稳与拓展。市场是传统产业的活力基础,也是新兴产业的创新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产业经济最大的底气所在。因此,完善市场秩序规则是提振工业经济的第一要务。其中,资源环境策略和监管,是工业经济市场战略的关键之一。资源环境条件的形势变化,既使工业经济效益承压,也使提振工业经济创新有望。
稳定传统主业与突破新兴业务的战略权衡和适时调整,是稳中求进战略的重要选择。企业创新的战略方向,既要尽可能稳定基本盘,稳住市场态势;又要避免在过于复杂的规则限制中回避责任担当,陷入风险厌恶型的路径依赖。从理论上说,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
一方面,工业的本质是革命性的,不断创业创新才有可持续的生命力。有颠覆才有进取。当前特别要勇于突破和实现产业体系的新技术植入,包括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
另一方面,工业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流转性。战略性产业转型的过程,要高度重视金融稳健,实现金融支持,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债权债务管理。让每一次市场交易和收支决策,都具有较高的承诺效率:及时执行,减少拖欠,手续简洁,程序流畅。这是保持工业经济流动性畅通无阻的关键之一。
从经济社会整体看,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维护和增强秩序规则信任度,促进承诺效率和信任资本的整体提高。要看到,工业经济发展正从主要依靠要素比较优势的时代,转向更倾向于规则信任的时代。市场秩序规则的可预期、可信赖,决定资源配置和供应链格局。市场秩序越畅通,工业提振越有力。
(信息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