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中国钢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超过世界一半;主体装备实现大型化、高效化;执行着全世界最严的环保标准;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可以说,中国钢铁实现了规模、装备、绿色、科技等各方面的引领。多年来,行业内外都在问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钢铁强国?我个人认为,中国钢铁成为钢铁强国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国际化是我们的必修课。国际化将是未来10-20年世界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中国钢铁的加入,世界钢铁产业格局将加速调整。
一、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一)宏观环境
“开放”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紧密衔接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我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同时表示相关金融机构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近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
(二)行业环境
“十四五”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了对钢铁行业国际化工作的指导。《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制定了“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任务,包括开展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鼓励资源性产品和半制成品进口,鼓励国内外钢铁、矿山、航运企业加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化钢铁产业生态圈等方面。2023年印发的《钢铁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将提升钢铁产业链国际化水平作为重点举措,包括优化调整钢材产品出口政策,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及地区产业协作,引导中国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走出去”等方面。
二、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一)开放国门引进来
一是矿产资源引进来。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铁矿石供给不足以支撑我国10亿吨级的粗钢生产,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作为补充。近些年来,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80%左右,总规模保持在10亿吨以上。面向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国际矿业公司在我国港口布局了混配矿基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二是先进工艺引进来。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历程中,引进国外先进工艺装备技术一直是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引进了一批国际领先工艺装备。如,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工艺等炼铁工艺技术,Consteel电炉、Quantum电炉等炼钢技术以及ESP、Castrip等无头轧制技术。
三是外资技术引进来。我国钢铁企业在成套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如宝钢与日本制铁、鞍钢与蒂森克虏伯、华菱与安米公司、河钢与韩国浦项分别合资建设汽车板生产企业。
四是国际产品引进来。虽然我国已实现22大类钢材品种的100%自主供给,但仍根据实际钢材需要,每年保持着1000万吨左右的钢材进口量。一方面是促进了我国钢材产品的对标找差和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弥补了我国钢铁短板材料的不足。
(二)放眼世界走出去
一是钢材产品走出去。多年来,我国钢铁产品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保持世界第一大钢材出口国地位,国内钢铁企业加快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如,宝钢股份借助海外营销网络2023年全年出口签约量预计超过500万吨;河钢集团通过控股全球最大的钢铁贸易与综合服务商德高国际贸易控股公司,快速布局国际化销售网络。
二是资源保障走出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外投资矿山也取得较大进展,在海外布局了一批铁矿、锰矿、铬矿项目。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钢铁企业愈发重视矿产资源保障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新项目的开发。未来随着西芒杜铁矿、帕拉布杜西坡铁矿、唐克里里铁矿等项目的建设投产,预计我国权益矿量将大幅增加。
三是工程技术走出去。依靠雄厚的技术优势,国内冶金设计院和施工单位承建了一大批海外项目。如,中冶集团总承包的台塑越南河静700万吨钢厂项目,实现了国际千万吨级绿地钢铁项目总体设计和系统输出,带动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技术、标准和装备整体成套出口,为我国钢铁“走出去”树立了典范。
四是产能合作走出去。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建设绿地项目等方式在海外投资建厂,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投产的我国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有2500余万吨。如河钢集团重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敬业钢铁重组英国钢铁公司;德龙钢铁在印度尼西亚建设了印尼德信项目,建龙钢铁在马来西亚建设东钢项目、青山在津巴布韦建设冶炼基地等。
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受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世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从以成本、效率、科技为核心转向以安全、稳定为核心,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等演进特征。同时,资源国越发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希望能够依靠当地资源延伸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印度尼西亚禁止了红土镍矿的直接出口。
在此背景下,倒逼大型跨国钢铁企业逐步改变经营思路,由原来“本土生产+海外加工配送”模式逐步转向在海外建设全流程钢铁生产基地或重组现有钢铁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当地市场需求。
(二)企业国际化意愿增强
一是国企有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国有钢铁企业纷纷行动,研究谋划国际化发展路径。中国宝武提出要以国际化推动创世界一流企业,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全球产业体系。2023年中国宝武与沙特阿美等签订合作协议,在沙特建设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同时,积极推进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
二是民企有意愿。随着国内市场需求逐步回落,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民营钢铁企业在国际化方面表现更为积极。建龙集团、德龙钢铁、青山镍业等企业在国外已经建成投产了一批钢铁项目,同时还有企业在谋划建设钢铁生产基地。
三是外企有行动。安米公司作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集团,一直不断根据市场情况收购或是转手不同地区的钢铁企业。如,2022年收购了巴西的佩森钢铁公司。日本制铁也提出了其海外发展目标,近期日本制铁发布公告称已与美国钢铁公司达成了收购协议;今年1月再传消息,收购了加拿大矿业公司下属的EVR公司,旨在长期稳定采购冶
炼用煤。
四、国际化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钢铁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在世界钢铁行业的舞台上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力量和中国贡献。为更好推进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进程,建议抓好一条主线,立足两项原则,强化三个协同。
一条主线。即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相关国家布局钢铁产线或基地。“一带一路”国家与我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在诸多方面能够形成有效的联系和互动。
两项原则。即支撑所在国经济发展和助力国内产业发展。一方面应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其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充分满足当地市场品种需求。同时,强化ESG理念,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应以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为出发点,海外基地与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技术、标准、产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三个协同。即区域协同、
发展协同、市场协同。一是要强化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目的国的协同,避免国内企业集中到某一国或某一区域,造成当地的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出现恶性竞争。二是所选用的标准技术要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也不能过分追求先进,要与所在国的发展阶段、法律法规、市场需求等匹配,因地制宜。三是加强与国内钢铁行业的协同,共同维护国际市场秩序平稳有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